
“西塞山前白鷺飛,桃花流水鱖魚肥。”這是唐代詩人張志和晚年隱居今時浙江湖州時,以漁樵為樂所寫下的七言絕句。不過,今天走進湖州市南潯區,“魚米之鄉”的傳統印象中,恐怕要注入更多現代化元素。自去年當地大力發展陸基工廠化養殖后,全區已建成28萬立方米的圓桶養殖基地,明年有望擴至60萬立方米,單位面積產能將達到傳統模式的10倍之多。
作為遠近聞名的“淡水魚都”,南潯有21萬畝水產養殖面積,淡水產品產量占全省的10%以上,漁業總產值超過50億元,貢獻了全區六成的農業總產值。然而,由于退塘還田,產業發展空間日益受限,加上從業人員不斷老齡化,亟需尋找新增長點。在南潯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顧月洪看來,綠色漁業、設施漁業、數字漁業,以及三產融合發展就是轉型升級的主方向,且已在南潯勢如破竹。
走進位于和孚鎮群益村的正大水產(湖州)有限公司,眼下正值加州鱸魚和羅氏沼蝦的出苗期。來自鄰縣德清的養殖大戶戴黎明有1000多畝水塘,改小苗為規格苗后,一年可養兩茬鱸魚,近幾年市場行情好,縮短養殖周期,無疑能提高收入。在全市,像他這樣從這里買苗的大戶有50多戶,更多客戶來自省外。
正大水產(湖州)有限公司負責人顧文榮告訴記者,去年,該公司沼蝦出苗量達6億尾、鱸魚苗3000萬尾,產值達4500萬元。等到明年滿產后,預計年產值逾1億元。短短幾年的高速發展,動力來自“公司+政府+銀行+村集體+農戶”的共富模式:由政府主導的國資公司“強村富民集團”負責前期基礎設施建設,為企業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。企業只需操心育種技術、運營和種苗銷售,銀行則提供金融“活水”。有了村集體和老百姓的參與,利益聯結更加緊密。
“與這一淡水種業基地配套的是3000畝養殖基地,今后將以訂單模式,帶動農戶標準化養殖。此外,引進‘正大水產’后,去年在區農業農村局、強村富民集團的支持下,三方合作組建南太湖種業研究院,為全鎮乃至全區筑起產業高地。”和孚鎮副鎮長許雯說。
做強種業就是南潯區牽引淡水漁業全產業鏈的“牛鼻子”,西有南太湖水產種業研究院,東部則聚焦“稻+”系列,該區意欲打造一個集種業創新示范區、稻魚循環種養區、農業超新物種區為一體的長三角農業硅谷試驗基地。當然,種業門檻高,需要有頭部企業,由浙江省種業集團領銜打造的羅氏沼蝦繁育中心科創基地,無疑是另一只“領頭羊”。
從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辭職創業的沈斌乾抓住了這一風口,在今年拿到25畝設施農用地之后,開足馬力新建工廠化循環水車間,爭取趕在11月投產,以便接上早春苗行情,其主營大口黑鱸與鱖魚的種苗繁育。除了壯大自我,沈斌乾還有個任務,就是培訓更多專業技術人才,從“授人以種”到“授人以漁”。
好品種,也要產得好,才能賣出好價格。養了30多年魚的吳華東,用了整整4年時間,完成從塘養到桶養的華麗轉身。走進和孚鎮雙福橋村,俯瞰100口圓池,場景令人震撼。直徑25米,500平方米不到的占地面積,可抵傳統20畝水塘的產量。表面看是圓池,陷在地里的卻為“漏斗型”,特殊的形狀,便于24小時內自動完成12次魚糞收集。
“想要養好魚,首先得要養好水。水質好了,自然少生病,就能少用藥。瞧,養殖尾水經分離器沉淀分離后,上層清水可用于周邊水稻灌溉,既能替代化肥,又能實現園區生態小循環,一舉多得。”吳華東介紹,二期項目在圓池上頭加了個蓋,就能實現鱸魚的第二茬養殖,“接下來,我們計劃把這些桶承包給養殖戶,讓他們得以‘拎包養魚’,一起來創富。”
記者發現,幾家經營主體的“共富元素”十足,趨向為更多養殖戶提供品種、技術、銷售等平臺賦能。土生土長的浙江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,9年前成立時的初衷就是“科技賦能,為天下百姓養好魚”。其專注于智能設施化循環水養殖、魚塘數字化等場景打造與運營服務,為養殖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,以及水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高效融合。
據了解,目前,“慶漁堂”智能化養殖服務已覆蓋長三角地區約1.5萬戶魚塘農戶,超過20萬畝的水產養殖面積。尤其是其主打產品“數字魚倉”,對接叮咚、盒馬等平臺,打造“線上訂單+魚艙直發”模式,勢頭強勁、價值顯著,預計今年建設規模將突破5000池,未來三年再增兩倍。
顧月洪表示,接下來,圍繞打造全國最大的陸基桶養殖產業集群目標,南潯將全力推動由傳統養殖向設施化養殖邁進,形成“種業硅谷—綠色飼料—生態桶養—吊水凈養—中央廚房—冷鏈運儲—品牌銷售”的全產業鏈體系,計劃到2028年底,桶裝魚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,屆時形成5個萬畝陸基現代化養殖片區,帶動2萬戶農戶戶均增收5萬元。
來源:農民日報(https://szb.farmer.com.cn/nmrb/html/2025/20251103/20251103_6/nmrb_20251103_13146_6_1985100357118824522.html)



